- 赵美鑫;耿一琪;刘世军;张亚斌;郭彦霞;
本文以电石渣为钙源,利用柠檬酸作为有机酸改性剂,同步掺杂硝酸铝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抗烧结钙基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使用热重分析仪进行CO_2循环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p-CS、SG-CS吸附剂,掺杂质量分数为10%Al的CS90A10吸附剂可观察到明显的Ca_3Al_2O_6衍射峰,具有更丰富的介孔结构、更大比表面面积(9.59 m~2/g)和孔容(0.017 m~3/g)。由于CaO堆积颗粒含有大量高稳定惰性骨架成分Ca_3Al_2O_6,使得CS90A10吸附剂具有良好的抗烧结能力,经过30次长循环后吸附剂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基本保持稳定,CO_2吸附量仅比初次循环下降0.2 g/g,仍可达0.33 g/g,碳酸化转化率达54.97%,显示了较高的结构和吸附性能稳定性。
2025年04期 v.48;No.198 806-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冯玫;王馨;李扬;李晓京;郭佳丽;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光动力疗法是一种集创伤小、副作用低、时空可控性高等优点于一身的新兴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但其只限于局部肿瘤的治疗,对于远处转移的肿瘤或无法精确定位的病灶,光动力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细胞中的低表达水平及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激活不足构成主要障碍。光动力治疗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这为光动力疗法与免疫疗法相结合提供了可能。而纳米粒子可以同时负载光敏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实现联合治疗效果,并提高药物的靶向性。本文对利用纳米技术将光动力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5年04期 v.48;No.198 815-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王平;许濒月;雷卓祎;张贵生;吴青东;
为提高PM_(2.5)浓度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季节趋势分解的时间序列混合预测模型(Hybrid-X12)。首先,使用季节趋势分解算法将PM_(2.5)时序分解为趋势-循环、季节和不规则子序列;然后,分别使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以上子序列进行预测;最后,集成子序列结果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仿真实验选用华北地区主要六个城市PM_(2.5)月浓度数据,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一致性指数(Index of Agreement,IA)为模型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证明混合预测模型能明显提高预测精度,与传统单一模型ARIMA、LSTM和SVM相比,以北京为例,MAE分别降低了18.72%、60.14%和43.15%,验证了季节趋势分解算法有助于时序季节趋势信息挖掘,针对不同特征子序列选择合适的算法充分发挥不同模型优势,为PM_(2.5)浓度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48;No.198 829-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范敦锦;高亮;周建广;陈世品;林文俊;
为探究脊线上发育的中山针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进行植被调查,通过统计林下物种组成、多度、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析脊线物种多样性随面积的变化趋势与两侧坡向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得到脊线森林群落的部分特征。结果标明,脊线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24科43属67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1科40属64种,共2 889株。样地最小调查面积为1 500 m~2,鹿角杜鹃(R. latoucheae)、细齿叶柃(E. nitida)、箬竹(I. tessellatus)分别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脊线两坡向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差异,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且脊线东南坡生物量大于西北坡生物量。脊线植物形态学特征普遍为个体胸径较小(平均5.55 cm),高度低(平均6.79 m),林分密度(1.45株/m~2)较非脊线森林群落大,形成单一冠层,在物种组成和结构上具有独特性,与物种组成相似的中山矮曲林形成鲜明差异。本文首次系统揭示了武夷山脊线森林群落的独特结构特征,填补了脊线地形因子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机制的研究空白。
2025年04期 v.48;No.198 839-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