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丽丽;徐美琳;张瑞洁;付月君;
化学杀虫剂是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因化学杀虫剂过度使用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研究备受关注。为评估和揭示虫酰肼、溴氰虫酰胺和茚虫威三种化学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和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及其生理生化效应,本研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三种杀虫剂的亚致死浓度,之后统计分析了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对这两种鳞翅目害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发育历期的影响,并利用酶活检测试剂盒检测了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三种杀虫剂均可以不同程度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虫酰肼处理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抑制效果最佳,可以显著抑制甜菜夜蛾幼虫生长,延长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相较于对照组减少27.77%。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的活性在处理后12 h、36 h、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处理12 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处理可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幼虫生长,延长发育期,幼虫存活率相较于对照组减少27.22%,幼虫中羧酸酯酶活性在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后逐渐下降,48 h又显著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24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虫酰肼和茚虫威分别对甜菜夜蛾和草地贪夜蛾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且二者可以导致幼虫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在不同时间点上调,而溴氰虫酰胺对两种昆虫的杀虫效果不如虫酰肼和茚虫威,以上结果可以为鳞翅目害虫防治及杀虫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6期 v.48;No.200 1226-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楠;程鑫;熊碧霞;张会香;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CB)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利用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临床上治疗CB的相关文献,规范处方信息后汇总;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处方进行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聚类分析;使用SPSS Modeler进行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分析平台检索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CB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绘制核心药物与CB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3.8.0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通过Metascape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后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预测,利用PyMOL进行可视化。共筛选处方272首,得到223味中药;分析得到四气中温性药使用次数最多,五味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甘味药,归经中频次最高的是肺经,功效中频次最高的是燥湿化痰;二项关联规则表明甘草-半夏支持度最高,三项关联规则显示甘草-(陈皮、茯苓)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三类;复杂网络分析选取甘草、半夏、陈皮为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可知,得到有效成分14种,药物靶点140个,气管炎靶点1 439个,交集靶点46个,获得PPI关键靶点44个,治疗CB的核心成分为黄芩素、芒柄花黄素、川陈皮素等,核心靶点为AKT1、TP53、VEGFA、PTGS2、CASP3、MMP9、CAT、NOS3、IL4等,信号通路包括P53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对网络筛选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做分子对接,对接能均小于-5.0 kcal·mol~(-1),显示三种药物的核心活性成分和治疗CB的关键靶点有较强的亲和能力,说明网络分析结果可靠。研究初步预测了核心药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CB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025年06期 v.48;No.200 1238-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9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申晶;苗俊秋;王德平;石建云;左琳;封启龙;曹济民;
本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冠心宁(Guanxinning, GXN)注射液改善心肌肥厚的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首先,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对GXN注射液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结合BATMANTCM、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分析其改善心肌肥厚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潜在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输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探索GXN抗心肌肥厚的潜在机制。其次,采用Auto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最后,在细胞水平上对GXN注射液改善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GXN注射液活性成分68个,GXN注射液改善心肌肥厚的关键靶点100个,主要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XN注射液活性成分新隐丹参酮、米尔顿酮和脱氧隐丹参酮与MAPK1、SRC和MAPK3对接较为稳定。细胞实验结果显示,GXN可通过MAPK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本研究表明GXN注射液改善心肌肥厚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特点。
2025年06期 v.48;No.200 1251-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7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